東聯鎮人大以“新風辯論會”繪就鄉村振興文明圖景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聚焦“三農”,為鄉村振興錨定航向,而“移風易俗”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核心命題,正成為破解鄉村發展精神桎梏的關鍵抓手。高價彩禮的沉重負擔、婚喪大操大辦的資源浪費,不僅消耗著村民的物質財富,更束縛著鄉村的精神活力。在此背景下,東聯鎮人大主動擔當,以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的政治優勢為紐帶,聯合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創新推出“新風辯論會”系列活動,讓“高價彩禮該不該降”“人情往來如何守溫度”等民生話題走進鄉村賽場,用鄉土智慧碰撞思辨火花,以唇槍舌劍打破陳規陋習,探索出一條“代表履職+群眾參與+法治教育”三位一體的鄉風文明建設新路徑。
扎根群眾:讓議題從“民聲”里來,到“民心”里去
移風易俗的生命力在于貼合群眾需求,東聯鎮人大始終堅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準則,將“接地氣”作為議題設置的第一標準。鎮人大牽頭建立“群眾提、群眾議、群眾改”機制,組織人大代表、村干部、紅白理事會成員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通過入戶走訪聽民聲、村民座談集民意,把群眾最關心、最頭疼的“急難愁盼”梳理成辯論議題。從“高價彩禮是否加重家庭負擔”到“農村人情往來是否需要劃定邊界”,再到“喪事大操大辦是傳統傳承還是陋習延續”,20余個辯題精準擊中鄉村治理痛點,既讓群眾有話可說,更讓討論有價值、有深度。這種“選民當主角”的模式,徹底改變了以往政策宣傳“單向灌輸”的弊端,讓村民從移風易俗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為后續工作開展筑牢群眾基礎。
多元共治:讓道理在“交鋒”中明,在“法治”中立
要讓文明新風真正扎根鄉村,不僅需要群眾愿意聽,更需要大家聽得懂、辯得明。東聯鎮創新構建“3+X”辯論隊伍體系,以村居調解員的糾紛調解經驗、紅白理事會骨干的民俗熟悉度、鄉賢代表的威望影響力為核心,每期邀請對應選區的市、區、鎮三級人大代表參與,用不同視角拓寬討論維度,讓辯論更具說服力。同時,司法所、法院等法治力量全程介入,通過“案例解剖+話術訓練”專題培訓,累計提升50余名“農民辯手”的辯論能力,讓他們學會“用鄉音講法理、用土話辯是非”,讓法律條文變得鮮活易懂。
在此基礎上,鎮人大設計“五階互動法”,通過“辯前宣傳造氛圍、立論交鋒亮觀點、自由辯論探本質、觀眾互動聚共識、專家點睛明方向”的階梯式場景,讓道理在層層遞進的交流中越辯越清。當村民在辯論中看到身邊人分享“因高價彩禮致貧”的真實案例,聽到法律工作者解讀“大操大辦可能引發的糾紛風險”,原本模糊的“對錯”逐漸清晰,對移風易俗的認同感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
成效顯著:讓陋習在“新風”中散,讓鄉風在“節儉”中聚
一場場辯論會的持續推進,正在東聯鎮催生出看得見、摸得著的文明變革。選民們在思想交鋒中深刻認識到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的危害,從“習以為常”到“主動抵制”,觀念的轉變帶來了行動的革新。截至目前,“新風辯論會”已成功勸導39戶家庭放棄鋪張辦事,累計節省資金35萬余元,20余場原本計劃大擺宴席的婚喪活動,最終改為溫馨簡約的家庭聚餐。曾經“談婚論嫁先談彩禮”的攀比風氣明顯降溫,婚喪嫁娶的規模與費用實現“雙下降”,“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的文明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節儉之風在鄉村悄然興起。
機制延伸:讓治理從“被動”轉向“主動”,從“短期”走向“長效”
移風易俗不是“一陣風”,需要長效機制保駕護航。東聯鎮人大以“新風辯論會”為起點,不斷延伸治理鏈條,推動基層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人大代表在辯論會中傾聽民意、收集訴求,進一步暢通了“民聲上傳”的渠道,讓選民的心聲有處說、合理訴求有人應;村民在參與辯論的過程中,自治意識被充分激發,主動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村級事務協商等公共事務,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
鎮里組建的鄉風監督隊,累計勸阻各類陋習150余起,形成“人人參與監督、人人踐行文明”的共治格局;創新設置的“新風履約榜”,通過展示踐行文明新風家庭的事跡,聯動“善行義舉榜”,讓“主動踐約”成為村民的自覺追求。從毛橋村的“抵制高價彩禮”辯論會,到永豐村的“遏制人情債”宣講,再到永新社區的“喪事簡辦”討論,一場場活動串聯起東聯鎮的文明脈絡,實現了基層治理從“被動管理”到“主動參與”的深刻轉變。
文明新風的培育非一日之功,移風易俗的推進需久久為功。下一步,東聯鎮人大將持續深化“代表沉下去,民聲浮上來、治理提效能”的工作路徑,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完善長效機制,以“新風辯論會”為支點,撬動鄉風文明建設向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推進,讓文明之風吹遍鄉村的每一個角落,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繪就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的鄉村新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