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報》:強化跟蹤監督 共建美麗家園
——銅陵市人大常委會依法助力凈土保衛戰

位于安徽省銅陵市銅官區官塘社區的毓秀天城小區,是銅陵市首個物業自主建設和運營生活垃圾分類定時定點小區。走進小區,主干道旁有兩處垃圾分類站,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分類擺放著紅色、藍色等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類站還配備有實時監控、洗手臺、洗手液等。“小區開展垃圾分類挺好的,我們在家先分好,送到垃圾站時,還有保潔人員現場幫忙。昔日擺放在單元門口的垃圾桶不見了,小區環境更美了。”居民王先生說。
垃圾分類,一頭牽著民生,一頭連著文明。銅陵市人大常委會多年來持續跟蹤監督,依法助力凈土保衛戰。
以法治建設引領新風尚
打好凈土保衛戰,必須依靠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自2015年取得地方立法權以來,市人大常委會圍繞土壤污染防治與固體廢物監管,立足銅陵實際,堅持小切口立法,不斷增強立法的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銅陵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夢生表示。
2020年,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銅陵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其中規定“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規定的時段、地點,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收集容器或者收集場所,不得混合投放,不得隨意傾倒、拋灑、堆放”,進一步明確了各方法律責任。同年,市人大常委會聚焦條例貫徹實施情況組織人大代表開展集體視察,并就條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隨后,《銅陵市餐廚垃圾管理條例》《銅陵市建筑垃圾管理條例》先后出臺。市人大常委會結合形勢發展的需要,堅持“立得住、行得通、管得了”的原則,持續完善固廢污染防治方面地方法規的立法工作,落實落細保護責任,推動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引領綠色低碳生活漸漸成為新風尚。
以剛性監督彰顯擔當作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性也在于實施。在全市狠抓環境大保護的背景下,如何確保人大監督工作能更有力、更有效地助推凈土保衛戰?今年,銅陵市人大常委會再次啟動執法檢查,重點檢查《銅陵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三年來的貫徹落實情況。
“要高度重視固廢污染防治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做到防治、分類雙管齊下,不斷加強部門間聯動,齊心協力攻堅克難。”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會成立執法檢查組,對全市固廢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分類“一法一條例”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先后前往綠陽建材、金冠銅業、東湖養殖廠等地實地檢查冶煉固廢清潔生產、建筑垃圾整改等情況,針對全市固廢污染防治及垃圾分類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針對性意見建議。
整潔優美的城市環境,彰顯著一座城市的生機與活力。生于斯長于斯,被這座城市所滋養饋贈,更應知曉守護之責。加快建設幸福美好家園,是全市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更是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
近年來,銅陵人大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綜合運用專題調研、執法檢查、聽取專項報告、專題詢問、組織代表集體視察等方式,多點突破、持續發力,全力守護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連續多年組織開展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環境保護等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法律法規執法檢查,堅持問題導向、敢于動真碰硬、做到標本兼治,監督程序不斷完善、監督力度不斷加大、監督形式不斷創新、監督實效不斷提高,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得到解決。
以履職盡責回應群眾呼聲
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人大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
“隨著人居環境的逐步改善,裝潢垃圾、廢舊家具等大件垃圾處理難問題日益突出,隨意丟棄不僅污染環境,也影響市容市貌。”在銅陵市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市人大代表劉斌圍繞裝潢垃圾無害化處置問題提出了“關于加快裝潢垃圾和廢舊大件垃圾分類處置的建議”。
妥善處理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垃圾,讓城市更美麗更宜居,一直是代表們關注的熱點。每年的市人代會上,都會收到不少涉及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固廢污染防治的代表建議,如“關于加強鄉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建議”“關于加大對關閉破產的微小企業轉型后的廢棄垃圾集中整治的建議”“關于廚余垃圾包裝袋的建議”“關于提高垃圾分類工作質效的建議”等。市人大常委會將這方面的建議列為重點督辦建議,由相關工委負責持續跟進督辦,有效推動了相關問題的解決。
聚焦固廢污染防治、城市垃圾分類等方面工作,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多種途徑引導代表積極履職。多次邀請人大代表參加固廢污染防治及垃圾分類“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座談交流、專題調研、集體視察等活動,廣泛聽取代表意見建議,督促有關方面立知立改。組織部分省、市人大代表集體視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情況,通過人大代表向社會傳達“提升群眾生活質量,營造良好人居環境”的信心和決心。動員人大代表開展各種形式的法治宣傳活動,努力營造全社會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此外,市人大常委會還結合“江淮普法行”和“銅都環保世紀行”活動,圍繞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采取集中采訪與分組報道相結合、明察與暗訪相結合的方式,切實發揮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作用,努力讓綠色低碳生活成為全社會共建美麗家園的自覺行動。
